刑事訴訟常見法律問題
一、犯罪嫌疑人什么時候可以聘請律師
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應當經偵查機關批準.
受委托的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批準.
二、犯罪嫌疑人在押期間,其親屬有無對案情的知情權
親屬不能會見犯罪嫌疑人但可以聘請律師進行會見,這樣犯罪嫌疑人的近親屬就可以知道案件的進展情況了.但是,如果案件屬于涉及國家秘密或者是在偵查階段需要保密的,家屬沒有知情權.
三、犯罪嫌疑人最長可被羈押多長時間
傳喚、拘傳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拘留最長37天;逮捕后的羈押期限與辦案期限相同,偵查階段最長7個月,審查起訴階段1個半月,一審兩個半月,二審兩個半月,退回補充偵查后,偵查機關應當在1個月內補充完畢,補充偵查以兩次為限,改變管轄的案件重新計算辦案羈押)期限,發現新漏)罪的案件辦案羈押)期限重新計算.
四、犯罪嫌疑人如何通過律師辦理候審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和律師申請取保候審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有權決定的機關應當在收到書面申請后7日以內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并且提出了保證人或者能夠交納保證金的,公安、司法機關應當同意,并依法辦理取保候審手續.對不符合取保候審法定條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審.不同意取保候審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并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五、影響量刑的情況有哪些
一)、法定量刑情節
1、應當免除處罰的情節:沒有造成損害的中止犯.
2、可以免除處罰的情節:
1)犯罪較輕且自首的;
2)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在收獲前自動鏟除的.
3、應當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
1)防衛過當;
2)避險過當;
3)脅從犯;
4)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
4、應當減輕處罰的情節:造成損害的中止犯.
5、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在國外犯罪,已在外國受過刑罰處罰的.
6、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
1)有重大立功表現的;
2)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向公司、企業工作人員行賄行為的);
3)個人貪污數額在5000元以上不滿1萬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現、積極退贓的;
4)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行為的;
5)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介紹賄賂行為的.
7、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從犯.
8、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
1)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2)預備犯、.
9、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犯罪.
10、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
1)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2)未遂犯;
3)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時的教唆犯;
4)自首的,中國刑事辯護網提供;
5)有立功表現的.
11、應當從重處罰的情節:
1)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
2)累犯;
3)刑法分則規定應當從重處罰的那件.
二)、酌定量刑情節
1、犯罪的手段.
2、犯罪的時空及環境條件.
3、犯罪的對象.
4、犯罪造成的危害結果.
5、犯罪的動機.
6、犯罪后的態度.
7、犯罪人的一貫表現.
8、前科.
六、刑事案件如何申訴
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
一)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
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七、服刑人員什么情況下可以減刑或假釋
刑法規定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現之一的,應當減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
二)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
三)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
六)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